2022-06-01 10:40:17

摘  :我国于2019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方案,提出九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并藉着这些核心城市和港澳地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从区域教育发展以及国际趋势等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宜具有国家及区域意识及国际视野,宜注重科技与人文双重取向; 鼓励粤港澳学校合作交流,共建院校研究基地; 树立多元化湾区教育合作理念,在科研、教育、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达至协同共赢效果。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教师发展背景理论

 

一、背景理论

本文的理论源于比较教育理论,并基于系统的文献综述,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面向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及人才培养。比较教育通常以“标杆”为导向(bench-marking),同具有主要表现性指标、目标的教育对象(partner)进行比较,目的是向更具优势的比较对象“见贤思齐” [1][2]。寻求改进的方向[3]和订下改进的目标[4]。比较教育通常有两种取向,一种取向是寻求“最佳实践”,希望对其他地区的实践进行分析,然后透过“最佳实践”作为政策的依据,籍此由上而下改善日常的运作。另一种取向来自文化研究,称为相互参照(inter-referencing),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亚洲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强调比较应以相近文化脉络以非西化(de-westernization)进行互相参考和互相学习[5]。就粤港澳大湾区(简称湾区)的发展分析来说,我们一方面可以与世界三大湾区,即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亚洲的东京湾区作为“标准”比较对象,对分析对象在不同的指标和数据上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优劣,寻求自我定位。一方面可以从其他湾区的强项优势和最佳实践作深入分析,从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路向。对于比较发现的最佳实践路径,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充分考虑粤港澳湾区的实际“脉络”,包括湾区的人口及社群文化特质,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以及国际的趋势等。从国际趋势与发展方向来看,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地区先进经验[7],还要“立足本地和湾区实际情况,背靠祖国,放眼世界”[8],把湾区的特点重新理解(rephrasing)、重新进行脉络化(recontextualization)[9]。对于湾区内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虽然和其他九个城市文化传统方面甚是相近,但过往历史和政治发展不甚相同,彼此的特点宜相互参照,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大湾区建设中迈向多元一体的格局。

针对湾区的发展思路亦可从人口和社会资本理论出发,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才的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以及未来发展对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这个观点与课程改革强调的21世纪技能和核心素养颇具关联。不过根据不同地区核心素养的经验,素养并不局限于共通技能(例如思维技能、沟通和合作技能),也与价值观和品格培养紧密结合,以达致具国家民族观、国际视野“才德兼备”的目标。例如,新加坡的课程以品格教育为核心,而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中国文化、德育和国际视野相关联,在香港地区学生的共通能力与价值观也是联结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不同机构和团体透过社会联结和关系(包括合作、伙伴、联盟)达致互利共赢的效果[10][11]。湾区发展要迈向整合与融合,促进不同城市、地区的协作,宜考虑超越“对等”和“非对等”流动的因素[12]以及人才和资源因素。从行为动机层面来看,个体选择的心理动机因素[13],尤其是青年人在参与动机、胜任感和自主性等问题应多加思考,方能促进从个人以及机构、区域城市之间、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湾区的长远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个体和组织出谋献策,需要他们包容互动,合作发展,共同实践湾区愿景,放下小我短期发展规划利益,为粤港澳湾区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多作贡献。


二、脉络分析

据统计,我国2018年全国人口出生率约为10.8%,而广东地区为12.8%[14],意味着大湾区的内地城市会有较多的新生人口。而香港,出生率一直处于全球地区较低水平。长远而言,如何善用一部分大湾区的人口作为香港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来源,是值得思考的课题。另外,近些年香港学生到内地读书和就业的情况日趋普遍,虽然整体数量和百分比不是很高,但不少内地学生就读香港大专院校硕士及博士课程的却呈上升趋势。从长远来看,随着大湾区人口增加以及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由此推动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要重视高素质的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人才培养教育。

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在2018年发布的首个《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15],与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亚洲的东京湾区相比较,期望把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人才湾区”,其有别于纽约湾区作为“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作为“科技湾区”以及东京湾区作为“产业湾区”。从这个角度而言,大湾区的人才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可发展成为一流湾区及世界级城市群(包括优质的生活园),因此,教育及人才培养可说是发展大湾区 “重中之重”。大湾区的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所提倡的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短中期目标来说,可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教育新愿景[16],这与国际趋势不谋而合,互相呼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表达了2030年的共同愿景:使每位学习者“发挥他/她的潜力,帮助塑造一个建立在个人、小区和地球福祉基础上的共同未来”[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5)提出的新教育愿景:优质教育有赖优良教师以及强而有力的支持体系,让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并强调教育是“人权、尊严与社会正义实践”,宜重视保护文化、语言与民族的多样性[18]。这些发展重点与我们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计划”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倡的发展趋向是协调一致的。


三、大湾区的人才发展观及相应策略

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一方面宜培养每一位学习者具有国家及区域(湾区)意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其中以4Cs的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明辨是非或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创造思考能力(Creative thinking)能力尤其重要[19]。沟通和合作其实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而批判性及创造性思考则与个人的高阶思维发展联系甚为紧密,可透过合作方式提升每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层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和人才培养宜注重科技与人文双重取向。科技教育方面,STEM教育和网络学习的重要性日渐增加,未来的教育会更加强调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数据分析和数码教育的理解,但人文教育亦不可或缺,这样才能达致中华文化里“道器并重”教育的效果[20]。人文教育方面,应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辅以对地方特色文化认识 (例如湾区内的岭南文化、广东文化、港澳文化)[21]。随着全球化发展,人才的流动,文化的互动交流渐趋频繁,教育也有“国际化”和“超越国际化”transnationalization)的趋势[22][23]在价值多元以及全球化下的社会背景下,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多文化(multicultural)能力[24],尊重他人的文化及传统。另外,要使湾区内大城市和特区能持续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促进人才流动,有研究者认为文化转型是湾区成为世界级创新枢纽的关键[25],这蕴含着湾区要保持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可吸引外来迁移者,使大湾区能够成为一个吸引创新者、创业者和投资者愿意去开创、去发展的地方。这与湾区的长远目标成为“更开放、更创新、一体化的市场和宜居区域”不谋而合(汇贤智库,2017)[2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期望把深圳发展成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7]。港澳地区从湾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潜力而言,香港或可在国际化和地区综合发展的过程扮演“超级联系人”(super connector)的角色[28]。湾区内城市之间应保持既有良性竞争,亦有合作的空间,不宜视湾区发展是城市间“零和游戏”之争。

要促进湾区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宜制定双赢的政策。在教育方面,举例来说,不少香港院校已经在大湾区设立分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珠海建立分校),充分利用内地空间广资源多的优势[29],办学双方都得到了发展。另外,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一些税务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在2019年实施了“过河资金”,鼓励国家和湾区内部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如果将“过河资金”[30],推展至社科和人文领域的研究,可以想见,对推动湾区的教育文化发展甚为理想。湾区内也可考虑利用不同资金来源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基金”,鼓励香港和湾区的大、中、小、幼学校及相关机构透过创新项目方式开发合作。在推动湾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以“9+2”(9个城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方式推动,规划的过程宜高瞻远瞩,注意在空间和资源的倾斜上公平合理,避免失误。以往发展多较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粤东西北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城乡差距。因此,湾区的中长期发展计划需要集中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大湾区教育比较重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聚焦发展一流学科。但在发展的蓝图中仍需兼顾与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的合作,推动湾区内教师教育发展以及大专、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31]。比较不同湾区的情况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数量及世界100强大学数量(主要是香港的大学)都比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多,但较逊于纽约湾区。此外,大湾区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偏低,仅占17%左右,比纽约湾区的40%左右的数据有较大的差距 (亿欧智库,2018)[32]。因此,在教育发展方面,湾区的教育政策其中一项表现为兼顾各类教育培养,鼓励粤港澳高校合作交流和共建院校研究基地。

就香港的教育特色而言,其一,香港的高等教育突出表现在发展趋向卓越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不少香港的大学和大专院校以英语为主要的授课语言,其中有诸多大学为本科生设立通识课程,也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参与本地和世界各地的服务及体验学习,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香港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中,推进了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而中小学教师素质是促进香港高水平基础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二,香港的办学类型多元化。教育局的课程政策鼓励校本课程发展(教育统筹局,2006)[33],因此,基础教育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多元化,促进学校与社区协作。

此外,内地的教研系统有不少优点,也可为湾区基础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国家教育部2019年11月25日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促进推动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34],为未来湾区教研合作开拓了不少机会。在推动湾区教育合作和交流时,往往会遇到下列的瓶颈问题:就学校数量而言,香港的本地中小学数量就有1000所左右,而整个湾区的中小学数量更是庞大,因此,如何有效地促使香港姊妹学校之间、湾区内部学校之间以及香港澳门与内地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不同地方的教育局值得跟进的议题之一。同时,政府宜考虑不同的学校信息分享,比如,不同学校专长兴趣的配对,藉此提供人手资金(例如代课金)去推动姊妹学校的交流[35]


四、多元化湾区的教育合作理念:建基于互信和共识、开放、合作、互惠

要迈向理想的湾区合作,不同地方的政府和院校宜强调“开放、合作、互惠”的办学方向[36],不过这需要不同层次单位及人士建立互信和共识作为必要条件和前提。

就“开放”而言,粤港澳是“一国两制”,税收制度,行事方式、治理模式和教育规章不尽相同,国家宜采取“开放”而具弹性的“先行先试”方式。可以引进国际化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在粤港澳合办的院校试行实施,有些方式(如校董会制)在香港的院校都有很多良好的实践经验,不过需要不同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例如香港的教育局和大学资助委员会)[37],以及各地政府在政策和宣传方面给予院校弹性支持,避免不同地方人士觉得“区域合作”比“本地教育发展”更为重要,以免对日后湾区发展造成阻碍。

“互惠”亦是湾区发展重要的元素。“互惠”是指双方伙伴的合作,会给双方带来好的中后期的效益。以往,内地政府一般提供土地和财政资源建校,但合作方(例如香港院校)仍需要投入不少人力和资源在规划课程和院校管理上。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在合作院校的高级管理和人才评价方面(包括粤港澳地区不同比例的退休教授和领军人才、中级管理人才和新聘教师),建立衔接式的人才梯队,也让退休而具经验的人才仍有持续贡献的机会,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

“合作”应是在“开放”和“互惠”的条件和前提下开展的,而且“合作”宜具有三种特色:“国际卓越水平”“中国湾区特色”和“互补和创新”[38]

“国际卓越水平”方面,除湾区内部不同院校互相合作外,还可通过引入国内外顶尖大学的人才加盟,建立合作联盟,目标是促进国际间不同领域的人才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共同培养[39]。国际化、高素质及创新型人才是湾区发展所渴求的。“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拓宽国际人才招揽管道”,运用多个措施构建完善的体系,为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管理、激发人才活力、增进人才互动带来重要的支持力量,相信能为大湾区建立能量充沛、高端现代的“人才蓄水池”[40]。同时,亦可参考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Areas of Excellence,AoE)的概念[41],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以湾区为主题的协作研究,针对湾区不同类型的教育、人才和未来规划建立数据库和研究平台。

“中国湾区特色”方面,宜考虑建构网上或其他方式的“湾区”主题内容单元,以合作方式逐步建立由小学至大学的两文三语课程单元内容。可涵盖自然及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制度、经济、交通和未来发展状况等,以此加深湾区内同胞和学生对湾区状况的了解,长远而言也可促进湾区内人才的生涯规划和流动。大湾区还可建立一个与不同层次教育相关的信息和宣传平台,可为企业和不同文化机构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的信息。此外,各地政府之间可促成湾区内的文化交流及体艺比赛(汇贤智库,2017)[42],甚至可考虑建立港澳居民在不同湾区城市内的生活小区和企业发展区(如邻近深圳的落马洲河套地区)[43],减少港人到湾区的心理和实质(例如语言、生活习惯)障碍。

在高中和大学教育中,可考虑开设企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单元课程和校本课程[44],一方面与21世纪技能或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培养湾区内的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互补和创新”方面,则需要尊重湾区内彼此在文化及经济上的异同。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香港的“资历架构”颇具参考价值,其“资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认可和重视。因此,未来湾区职业教育的资历和学分如何互通和认可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澳门和内地的产学结合经验亦值得香港借鉴。今后,湾区内不同政府如何协调企业与大学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共同认可的资历架构以及素质保证制,是湾区人才发展的重要议题[45]。人才培养方面,要提高竞争力,职业人才培养宜参考芬兰引用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巴登(Dorothy Barton)[46]提出的「T型人才」概念(即专长某一学科但具备较宽广的知识基础)的培养[47],这与核心素养和21世纪的人才要求相呼应。同时大学方面也可增加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以配合未来社会的需要。在基础教育方面,具体的合作可以集中一些环节。例如世界各地都在推广的STEM教育这一课题,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的课程结构不尽相同[48],与美国的科学及STEM课程标准亦有所差异。就香港的经验来说,不少STEM教育活动较集中在高小及中学层次,课程方面亦没有独立成科,也没有明确的教授内容和目标。事实上STEM教育定义多元,可以透过编程教育(coding education),也可透过电子玩具、机器人教育、实验、科学探究(例如科学相关概念的探讨)等结合社会生活议题进行STEM教育,也可结合语文艺术元素强化为STEAM、STREAM教育[49],近年也有湾区和其他地方在幼儿和初小阶段推行STEM教育。湾区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校可考虑建立交流分享平台,探讨在湾区(以至大中华地区)建立适合华人教育脉络的STEM教育框架和模式。另一课题为“生命及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涵盖德育、品格教育、环境教育及灵性教育等价值观的范围,近年在两岸四地也展开了积极的学术探讨和交流[50],是最近在香港学校课程检讨小组咨询文件内提及可以发展的议题之一[51]。未来湾区以至两岸四地教育工作者可针对中华美德、世界观、人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议题进行研究,分享彼此在课程与教学的丰硕成果。

大湾区教育发展是国情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路向可说是任重而道远。除了湾区内地、港澳特区政府建立紧密的合作互惠机制外,应该投入资源和制定激励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与学校开放互补结成伙伴,在科研、教育、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达至协同共赢的效果。长远来说,湾区城市将发展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y),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士参与终身学习,为湾区各自的城市和城市间的改进能量注入持续的动力。不过这有赖于产业结合,不同层次的大学和职业专才教育迈向正统的学分制和衔接的机制[52]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见贤思齐[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81%E8%B4%A4%E6%80%9D%E9%BD%90

[2]论语·里仁[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A%E8%AF%AD%C2%B7%E9%87%8C%E4%BB%81%E7%AF%87

[3]叶建华.见贤思齐[J];中外企业文化;2015(2).

[4]Henderson-Smart C, Winning T, Gerzina T, et al. Benchmark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developing a method[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06, 14(2): 143-155.

[5]Iwabuchi K. De-westernisation, inter-Asian referencing and beyond[J].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14, 17(1): 44-57.

[6]中华百科全书.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EB/O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0

[7]李晓兰.中体西用: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J].教育文化论坛.2018(5).

[8]徐祖胜,杨兆山.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文化立场分析[J].理论月刊,2019(08):146-153.

[9]Michele Schweisfurth & Julian Elliott . When ‘best practice’ meets the pedagogical nexus: recontextualisation, reframing and resilience[J].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9(55):1-8.

[10]Chan W V. Social Capital–A “Super Connecto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8, 10(Winter): 14-23.

[11]Cheng, K.M. (2017). Advancing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in East Asian education systems[M]. New York: Asia Society.https://asiasociety.org/sites/default/files/21st-century-competencies-east-asian-education-systems.pdf

[12]李芝兰,姬超,罗曼,李建安.大湾区要素流动的新思考方向: 超越对等与非对等(第 14 号意见书)[EB/OL]https://www.cityu.edu.hk/cshk/files/PolicyPapers/CSHKPP14-CHI.pdf.

[13]李芝兰,锺硕殷.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香港青年的真正选择─香港政府角色的思考 (第 11 号意见书)[EB/OL].https://www.cityu.edu.hk/cshk/files/PolicyPapers/CSHKPP11-CHI.pdf

[14]新浪财经:粤港澳大湾区速筹新大学 高等教育集群探索1+1+1>3[EB/OL].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21/doc-ihtxyzsk9154533.shtml

[15]全球化智库(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2018.12)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EB/OL].http://www.ccg.org.cn/dianzizazhi/yuegangao201812.pdf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 人民日报,2019-02-24(001).  

[17]OECD .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R]. Paris, France: OECD,2018.

[18]UNESCO . SDG4-Education 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ID)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4, Ensu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ED-2016/WS/28.

[19]李子建.21世纪技能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趋势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03):72-76.

[20]中华百科全书. 道器并重[EB/OL].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h.asp?id=8168

[21]新华社粤港澳三地联手塑造“人文湾区”[N](2019-03-24)[2020-5-15]http://www.xinhuanet.com/gangao/2019-03/24/c_1124274617.htm

[22]Lee, J.C.K. John & Gough, N. (in preparatio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stud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

[23]Mok, K. H., & Han, X. (2016).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 A review of the Asia Pacific region[A]. I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onnectivity, diversity of learning and changing labour markets: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pp. 47-72). Springer Singapore

[24]Mahon, J.A. (2017). Intercultural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In Y.Y. Kim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9781118783665.ieicc0183

[25]腾讯财经.刘遵义:文化转型将是大湾区成为世界级创新枢纽的关键[EB/OL].https://finance.qq.com/a/20170620/043997.htm

[26]汇贤智库政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白皮书[EB/OL].http://savantas.org/asset/upload/%E7%B2%B5%E6%B8%AF%E6%BE%B3%E5%A4%A7%E7%81%A3%E5%8D%80%E7%99%BC%E5%B1%95%E7%99%BD%E7%9A%AE%E6%9B%B8.pdf

[27]文汇报.深圳建示范区 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EB/OL]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8/19/CH1908190001.htm

[28]Chan W V. Social Capital–A “Super Connector”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18, 10(Winter): 14-23.

[29]吴清辉校长谈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融合与突破(附发言全文)[EB/OL]https://uic.edu.hk/cn/home/news/6506-2018-0-25-09-16-23

[30]星岛日报.中央撑港发展科研 今年推联合资助计划 [N] (2019-3-25)[2019-05-15]https://www.singtao.ca/3317649/2019-03-25/post-%e4%b8%ad%e5%a4%ae%e6%92%90%e6%b8%af%e7%99%bc%e5%b1%95%e7%a7%91%e7%a0%94-%e4%bb%8a%e5%b9%b4%e6%8e%a8%e8%81%af%e5%90%88%e8%b3%87%e5%8a%a9%e8%a8%88%e5%8a%83/

[31]汤贞敏.肩负新使命、探索新路径: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EB/OL].http://gdae.gdedu.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yjy/zgnfjygfnh/201910/524912.html

[32]亿欧智库 .用事实说话,粤港澳大湾区凭实力成为湾区第四极[EB/OL].https://www.iyiou.com/intelligence/insight81573.html

[33]教育统筹局.何谓校本管理[EB/OL].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sch-admin/sbm/sbm-forms-references/emb_cn_leaflet.pdf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35]香港教育局.代课教师[EB/OL]https://www.edb.gov.hk/tc/teacher/appointments-related/supply-teachers/index.html

[36]卓泽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枢纽吸引国内外优质人才[J].现代教育论丛,2019(01):17-20.

[37]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达到国际卓越水平[EB/OL].https://www.ugc.edu.hk/big5/ugc/about/press_speech_other/press/2015/pr27012015.html

[38]王志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内涵、定位、困境与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19(08):62-67.

[39]胡少伟.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国际化现况[J].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17,16:55-69。

[40]周洪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EB/OL].https://www.sinoss.net/2019/0311/86547.html

[41]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EB/OL].https://www.ugc.edu.hk/big5/rgc/aoes/aoes_scheme.html

[42]汇贤智库政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白皮书[EB/OL].http://savantas.org/asset/upload/%E7%B2%B5%E6%B8%AF%E6%BE%B3%E5%A4%A7%E7%81%A3%E5%8D%80%E7%99%BC%E5%B1%95%E7%99%BD%E7%9A%AE%E6%9B%B8.pdf

[43]中国新闻网.香港创科局长:全力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EB/OL](2019-7-26)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907/26/t20190726_32728703.shtml

[44]Yu, C.W.M. and Lee, J.C.K.  Sustai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s a learning city through partnership building. In James, Judith, Preece, Jean and Valdés-Cotera, Raúl (Eds.),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City Regions: Delivering on the UNESCO 2013, Beijing Declaration on Building Learning Cities (pp.137-154).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17.

[45]董平,李艳娥.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0):53-57.

[46]Dorothy Leonard-Barton (1995),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47]萧富元. 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天下杂志586期[EB/OL](2015-11-24)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671

[48]肖化,区楚瑜,周少娜.以STEM教育视角比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为例[J].基础教育,2019,16(03):47-57.

[49]Kim J.A., Kim H. (2019)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es of STEAM with Coding Education – in Korea [A]. In: Misra S. et al. (eds)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 ICCSA 2019. ICCSA 2019.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11623. Springer, Cham.

[50]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欧用生編.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M].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1-12.

[51]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 咨询文件[EB/OL](2019-6).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about-edb/press/consultation/TF_CurriculumReview_Consultation_c.pdf

[52]李子建,姚伟梅,许景辉編著.21世纪技能与生涯规划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2019.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子建为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教育大学学术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