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09:40:00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中国知网 (CNKI) 数据库中 1989-2019 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制图后,发现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整体上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增长、迅速回落和逐步复苏四个阶段; 研究核心力量分散,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合作; 研究热点不明显,研究方向较为分散; 研究主题聚焦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 新兴研究热点趋向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相关研究。后续研究需要强化学术共同体培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多元比较、实证和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CiteSpace、研究概况、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强化爱国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我国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国当前鲜明的时代主题。近三十年来,相关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内涵、意义、原则和途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经验,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对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建设与运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总体上以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为主,鲜有量化分析。随着新兴研究领域的不断涌现,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整体研究概况,预测未来研究走向变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以学术界公认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为研究工具,依托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收录的 2793 篇相关论文,管窥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概况,系统直观地了解相关研究热点、主题与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启示。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期刊论文是时效性较强的文献,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研究主题的研究动态。CNKI 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收录学术论文覆盖面最广的数据库,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检索与分析功能,选择此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数据的权威性。通过 CNKI 数据库,以 “爱国主义教育”为篇名,时间跨度选择 “1989 - 2019”,来源类别选择 “全部期刊”,学科类别选择社会科学Ⅱ辑下教育学相关学科,检索得到文献记录 2904条 (检索时间截至 2020 年11月30日) 。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或低相关的报纸评论、学校宣传、会议综述和书讯等非研究型文献及作者信息缺失的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并用CiteSpace5. 6. R5 软件转换,最终得到可用文献 2793 篇,即本研究的分析样本。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采用计量分析方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可以用来揭示科学结构的发展现状及变化情况。各类图谱的功能各不相同,应根据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其中,合作图谱有助于发现某一研究领域内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突出值得关注的科研人员或机构; 共现图谱有助于通过共现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时区图谱有助于从时间维度呈现知识演进脉络,清晰地展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本研究以美国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研发的 CiteSpace 软件作为研究工具,该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研究时将 2793 条文献记录导入 CiteSpace5. 6.R5 软件,建立以 “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数据处理项目,在参数设置中将节点类型依次设置为作者 (Author) 、机构 (Institution) 和关键词(Keyword);时间分区 (Time Slicing) 设为1989-2019 年; 分区时间间隔 ( # Years Per Slice) 设为 1 年; 选词标准 (Selection Criteria)设为 TOPN = 50; 图谱修剪方法 (Pruning) 设为修剪切片网络 (Pruning sliced networks) ,最终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时区图谱。


二、数据分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概况


1.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是判断某一研究领域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为更直观地呈现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年度发文量的变化趋势,本文对1989-2019 年的相关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图1,依据图1数据变化趋势,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缓慢发展阶段 (1989-1993) ,五年的发文量仅为109,约占总发文量的3.9% ,其中1990年的发文量达到了34。1990年江泽民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运动 71 周年报告会上发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使命》的重要讲话,指出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促成了该年发文量的小幅增长。第二阶段是快速增长阶段 (1994-1995),两年发文量高达 392,约占总发文量的14%,较前一阶段大幅增加,年发文量在 1995 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994 年中宣部颁布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详细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1995 年 5 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布 《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提出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这“三个一百”作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上文件的出台引起了学者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关注,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潮。第三阶段是迅速回落阶段 (1996—2003) ,七年的发文量为 694,约占总发文量的24. 8% 。1996年的发文量骤降至1995年的一半左右,除1999 年有小幅上涨以外,整体发文量逐年递减,表明在这几年内学者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有所减少。第四阶段是逐步复苏阶段 ( 2004-2019) ,这一阶段的年发文量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虽在 2010 和2015 年间出现略微波动,但年发文量仍较为可观。综上,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整体上呈现出 “缓慢发展—快速增长—迅速回落—逐步复苏”的发展轨迹。


Image

2.高产作者及研究机构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分别能直观地反映出高产作者和高产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及其合作关系,有助于探析研究力量的分布情况。运行 CiteSpace 软件生成节点数为79,连线数为12,密度为0. 0039 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见图 2),并通过后台数据导出发文频次≥3 的作者目录(见表1)。其中,节点数最大的作者为唐春波、罗韬、王明霞、李学东、张丽,而且这五位作者的发文量均只有3篇。此外,由于部分作者间存在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图谱中形成了几个子合作网络,较为显著的是包含丁秀荣、吴苑华在内的合作网络,包含詹万生、韩延明在内的合作网络和包含任国平、赵世锋和余慧娟在内的合作网络。可见,发文量较大的作者间均不存在合作,单独节点的高产作者占绝大多数。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者合作意识不强。


Image


运行 CiteSpace 软件生成节点数为 70,连线数为0,密度为0 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见图 3) ,并通过后台数据导出发文频次≥3 的机构目录 (见表 2) 可知,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节点较大,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长江职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顺学院马列部、滨州医学院等节点次之; 发文量≥3 的研究机构仅有 8 所,其中发文量仅为 5 的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位居榜首。此外,图 3 中各节点之间的连线数为 0,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尚无合作交流,仍未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科研群体。


Image

Image


结合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可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核心力量较为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高校,合作关系主要存在于同一研究机构的内部,如高校教师及其硕、博士研究生的合作,现有高产作者和高产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合作


(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


1.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精华与核心观点的标识,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共现分析理论认为,一组关键词在同一组文献中同时出现则代表其具有共现关系,共现次数越多,研究主题越相近。共现词的中介中心性系数超过 0. 1,则表示围绕该词的研究影响力较强,可以视作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以探求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


运行 CiteSpace 软件生成节点数为 292,连线数为 908,密度为 0.0214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 ,并通过后台数据导出共现频次前 20 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 (见表3) 可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等; 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涉及学科主要有历史和政治。此外,通过对比分析表3的数据可知,关键词的频次及其中心性未呈正相关,说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热点不明显,研究方向较为分散。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如“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大学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等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率较高,说明这些关键词对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影响较大。


Image


2.研究主题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聚焦五大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别比较、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意义、原则和途径四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研究基本围绕时代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诉求展开。陈希、张德(1995) 在《爱国主义教育纲要》颁布之际,提出从政治、文化和人生价值观三个角度来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王守友 (2002) 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为坚持爱国主义与坚持社会主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余清臣 (2013) 指出公民国家责任教育应当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王秀敏 (2017) 主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即引领大学生认同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促使其实现其自由个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这些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研究主要围绕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品质、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国家发展等展开。杨崇真、刘晓萍 (2001) 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激励青年学生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的精神动力,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基点,解决存在于青年学生中的某些错误思想的根本途径。韦胜强 (2010) 提出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迫切需要,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李苏琴 (2013) 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激励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方面存在积极意义。这些研究普遍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正确的意识形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为个 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研究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整体实施原则、大学生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原则展开。金素端 (2013) 认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应坚持全面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陈勇等人 (2009) 提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统一,坚持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近 群 众” 的 原 则。许佳和佟敏育(2017) 主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融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原则为 “适应超越,由近及远;晓事为先,蕴情契理; 完善制度,持续如一”。这些代表性研究显示,近三十年来有关爱国主义教育整体实施原则、大学生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研究为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落实提供了一定标准和法则。


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电影等有机结合来展开。宋全德(1999) 认为应通过 “两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李红冠 (2013) 主张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网络文化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形势、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肖龙和王环 (2016) 指出韶山应通过“整合本土红色资源,创编校本课程; 汲取红色文化精髓,丰富课堂教育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德育工作的渗透作用; 利用红色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成立韶山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会”来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朱桂莲 (2010) 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要依托。朱红叶 (2010) 指出高校图书馆可从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媒介建设、内容建设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郭欣(2011) 表示高校应让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以科学的方式进入校园,改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单一、枯燥的模式。这些代表性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日益丰富,增添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然而如何提升这些实施途径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2)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研究


1994年8月中宣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要按照《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各类大专院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自此,涌现了大批研究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文章。以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这些文章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大学课程。很多研究者就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势政策等课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层面,罗韬(2008) 主张 “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和傀儡政权的卖国行径,进行国耻教育;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歌颂爱国志士事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通过阐述近现代中国 ‘救亡图存’历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爱党教育; 通过展现新中国建设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学课程。不少研究者研究了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学语文、英语、数学、历史、政治、地理、物理、生物、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学历史课层面,匡长轩 (2003) 强调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传授历史知识之中; 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注意讲述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感染性,形成鲜活的道德形象; 注意从教材内容和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恰当地联系实际; 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如故事会、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参观访问、观看历史电影等”。三是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小学课程。相关研究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小学语文、英语、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层面,傅红元 (2000) 认为应充分借助国旗、国歌、中华民族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人民近百年的斗争史)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各族人民和爱国侨胞为祖国作贡献的事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等素材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总体来看,近三十年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大学课程的研究集中于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势政策等通识课程,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研究几乎涉及了所有学科课程,这与相关政策规定不无联系。此外,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幼儿园、中专生、研究生课程的研究仍较为欠缺。


(3)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别比较研究


检索结果显示,近三十年相关国别比较研究中美国和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更为丰富,成果明显多于对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就中美比较而言,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美国不同群体 ( 主要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为主) 和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 此外,也有研究者从公众参与、公民教育课程、高职思政教育和隐性教育等视角分析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徐峰 (2014)基于对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层次需求、重视历史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丰富教育形式和更新教育观念。就中俄比较而论,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了俄罗斯不同群体 (主要涉及大学生、青少年、儿童、中小学生及家庭) 和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政策、历史背景、现状、特点、内容、原则和方式; 此外,也有研究者对俄罗斯军事爱国主义教育、村社意识、老战士、文化课、语文课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论述。例如,林绪武、张玉杰 (2017) 分析了《俄罗斯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特点,并指出要提高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独立性和现实操作性。与此同时,也有少量关于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以色列、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以介绍某个群体 (如成人、大学生、幼儿等)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及其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为主;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韩国或日本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许斌 (2006) 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管理、编写体系和内容方面,解读了韩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总体而言,近三十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呈现出鲜明的不均衡,大部分比较都集中于中美、中俄比较,对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较少,且多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


(4)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且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及其教师。梅仲荪及其课题组 (1994) 通过对上海市 3500 名中小学生和 729 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上海市中小学生的爱国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行为发展情况良好,但 60% 中学生对我国经济形势了解甚少; 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愿意加入其他国籍的人数不断增加; 不少教师对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持怀疑态度。有鉴于此,他们提出 “必须充实改革开放形势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分层次、分系列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注重实效,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内化效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创设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氛围”。类似的研究还有胡虹丽 (2004) 的 《南昌市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郭建锴 (2007) 等人的 《某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延华 (2012) 的《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由此可见,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局限于部分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且多从学生和教师视角出发。


(5)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


1997 年 7 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及理论研究。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价值和地位的研究。这类文章集中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与其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苏冰星(2016) 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提出发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议。二是如何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身建设的研究。在这类文章中,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但大多都提出加强宣传力度、注重改革创新、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张帆、赵红峰 (2015)认为 “加强宣传力度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前提,注重改革创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关键,加强队伍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保障,提升服务品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三是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效用的研究。这类文章大多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朱桂莲 (2010) 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时宣传度不够、公益性不够和参观形式化等问题,提出以下改善路径: “运用大众传媒和其他方式,加大宣传介绍教育基地的力度; 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教育基地的投入;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服务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 发挥教师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主导意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利用效率”。此外,还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调查与评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片的制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研究等。


(三)研究趋势


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某一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因此,运行 CiteSpace,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区图谱 (见图 5) 。由图 5可知,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关键词逐年增加,研究主题不断扩大与细化。关键词之间连线的密度也逐渐增大,并在 1994 - 2000 年间达到高峰,说明该阶段内研究主题的关联性和传承性较强。而近几年的新增关键词开始减少,说明该阶段的研究还未衍生出新热点,但可以看出研究逐渐聚焦于 “新时代”和 “自媒体”等关键词,表明新兴研究热点趋向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发展的相关研究。


Image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运用量化分析软件结合文本分析审视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不仅在于客观地呈现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概况,更在于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提供启示。


(一) 强化学术共同体培育


通过对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核心力量较为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现有高产作者和高产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而且研究热点并不明显,研究方向也较为分散,这非常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实际上,核心研究力量对于某项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级各类课题资助和鼓励多方力量参与研究等途径来培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共同体,特别是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构建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交流学习的科研团体,充分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进程。


(二)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整体来看,近三十年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仍未得到良性转化。例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研究日益丰富,增添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内容,但如何提升这些实施途径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者应积极寻求教育实践者的参与,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时应及时与教育实践者交流,并酌情采纳其建议,从而唤起其合作兴趣,避免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陷入停滞状态。尤其要注意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来加强理论研究者与基层实践者之间的沟通合作,真正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理论研究者也可以通过听课、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与教育实践者就 “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落地”,实现更具现实意义的合作与互动。


(三)丰富多元比较研究


在梳理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国别比较研究时,发现这类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之间的比较,对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相关调查和研究认为美国和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较好。然而,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而言都有可鉴之处。相关研究者应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中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的发展。因此,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元比较,从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增强等多个角度,全方面、多层次地批判吸收世界各国、各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经验,做到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四) 深化相关实证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实证研究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改进提供依据。只有不断通过调查,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已有实证研究大多数探析了部分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结论和建议不一定具备普适性,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使研究变得更加全面。此外,已有实证研究多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问题,今后可以引入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和社会人士等视角,以了解不同主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


(五)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总的来看,近三十年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大多都是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贯穿幼儿园、中专生、研究生教育的一体化研究仍较为欠缺。为更好地促进各个年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首先,应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统领,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目标体系。把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历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融入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助力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的实现。在具体落实总目标时,还应做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形态教育、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段学生进行针对性规划。其次,应以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为导向,建构一体化与多元共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要有整体性理念、目标和内容,也要考虑各个地区、类型、学段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多元特征。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发、编制和实施要遵循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也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再者,应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宗旨,建构开放型爱国主义教育实施体系。不断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渠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打破跨地区、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固有边界,实现协同培育时代新人。


 文章来源:教育导刊 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臣之华南师范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芳珍深圳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陈洁敏深圳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中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