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8 10:08:00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湾区要实现区域整体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根据平衡发展理论,要实现高等教育平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制定大湾区各市高等教育高地建设规划,超常规发展和协调发展,建设大湾区开放课程平台。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平衡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1高等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方面,亦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前后,大湾区贸易、交通协调发展快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在不断推进,但三地11市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仅限于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四市,对高等教育发展薄弱地区的辐射支持不够,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而言仍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缺少高层次人才支撑,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流湾区的建设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因此,如何使大湾区高等教育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内学者从集群发展和区域合作的视角出发对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研究。2-3这些研究对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合作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但未能对大湾区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以及如何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对大湾区提出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和国际教育示范区的目标。对此,本研究从不平衡发展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大湾区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现状,从平衡发展理论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



1.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4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发展资源少、基础差、素质薄弱,不平衡发展理论遵循的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逻辑,用不平衡的方法来逐步实现平衡发展。[5]我国实现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共同富裕,就是选择优势地区或项目来发展的,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区域的发展都采用了不平衡发展理论来指导。


不平衡发展以达到平衡发展为目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从不平衡趋向平衡。6若没有达到这一目的,那么不平衡发展战略就很难说是成功的。不平衡发展也可能带来比较坏的结果与问题,比如,一部分地区发展了,而另一部分地区并未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变得更加贫穷。虽然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初衷是一部分地区发展起来后能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但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实现,相反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更加悬殊。这是采取不平衡发展政策时候所必须警惕的。


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两个效应:一是极化效应,二是涓滴效应。[7]所谓极化效应,是指通过重点发展政策,使一部分地区或城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如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获得了极大发展,而粤东、粤西、粤北较为落后贫穷。涓滴效应则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目标期许,即一个地方发展起来了,就会带动其他地方的发展。例如,深圳的发展会带动东莞、惠州、汕尾等地的发展,广州的发展能带动佛山、清远、江门等地的发展。这两个效应可以解释区域发展的两种发展现象。


2.平衡发展理论


与不平衡发展理论相对的是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源自哈罗德-多马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纳克斯·钱纳利。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起来,主要是由于涉及各个部门的供给与需求的不足,因此,他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平衡增长过程来寻求生产与消费规模的同步扩张,从而实现区域的平衡性大发展。8

  

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公平、缩小差距,有利于区域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但忽视了效率的低水平和投资的低收益。一个地区产业投资的均衡发展、平衡发展对落后地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当然,平衡发展理论与策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共同富裕。区域平衡发展能够获得政治、社会效益,风险性更小,获取比区域不平衡发展更高的经济效率,从长远来看,平衡发展理论优于不平衡发展理论。9就我国而言,先行发展起来的大湾区明显适合这一理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注重公平、追求公平。平衡发展理论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平衡发展提供了思路,一是大湾区高等教育“高地”本身要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二是要合理调配资源以促进大湾区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优质均衡发展,尤其是要提升高等教育“洼地”的竞争力,缩小与“高地”之间的差距。要实现平衡发展,就要积极主动地建立长远的协调发展机制,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大湾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不平衡问题。平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和存量发展,而是通过增强统筹协调能力,以平衡发展为目标构建各类社会关系优势互补的强劲合力,以此产生新的增量去弥补原有不平衡发展格局中的滞后点10,带动大湾区高等教育“洼地”的快速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大湾区各市无论是面积、经济、人口还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见表1)。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湾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决定了其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而言,在面积最大的4个城市中,除广州外,惠州、肇庆和江门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5个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中,深圳超过3万亿,位居第一,广州、香港、佛山、东莞紧随其后,其余六市GDP总量较低;澳门、珠海人均GDP最高,其他城市经济相当,发展相对滞后。


Image


1.从极化效应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化现象


在大湾区各城市中,无论是高等教育规模还是高等教育水平,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和珠海五市高等教育都处于“半山”以上,其中香港、广州处于“山峰”。具体而言,香港有专上高校2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7%,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5所高校跻身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在亚洲名列前茅。11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高校82所,广东省共有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广州就占7所。总之,广州高校数量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


40年来,深圳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内培外引”等超常规发展模式,深圳不仅建设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技术学院等高水平院校,还“外引”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等知名高校12,支持这些高校在深圳办学。虽然道路崎岖,但深圳以特区精神走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202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两地高等教育合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深圳高等教育水平在以可见的速度发展。


澳门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各市中相对发达。虽然澳门面积小,人口少,但有本科以上高校10所,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大湾区最高,达95%,不仅满足了澳门本地适龄青年的需求,而且还为内地适龄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会。除高校数量较多外,澳门高等教育质量也较高,如澳门大学位于QS世界大学排名前400名。13可以说,澳门高等教育发展走的是一条后发的自由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了澳门自由港和国际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公私立高等教育,尤其注重发展旅游学科,推进大学国际化。相比大湾区除港澳外的其他城市,珠海的GDP总量低,人口少,面积小,也没有本土高校,但其高等教育却发展较好,因为珠海走出了一条“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所有”的道路14,先后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师大-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近10所大学15,使得其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仅居广州、深圳之后,跻身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先进行列。随着澳门大学迁入横琴,珠海和澳门的高等教育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综上所述,未来香港、澳门、广州、珠海的高等教育会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在规模上不会有大的突破,在质量水平上则亟须朝“高峰”攀登。深圳作为大湾区GDP排名第一的城市,未来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都要继续大力发展和提升。


2.从涓滴效应来看,大湾区高等教育显现出涓滴和辐射效果参半,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

 

纵观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香港、澳门、广州及北方城市对大湾区其他城市特别是深圳、珠海、佛山、东莞四市的涓滴效应非常明显,其中深圳、珠海初步实现了由高等教育“洼地”向“高地”的转向。当然,从这四个城市高等教育涓滴效应形成来看,其前提条件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支持,深圳、珠海表现得尤其明显。


深圳高等教育明显受到涓滴效应的影响。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主要来自两条路径的支撑———自办高校与引进办学并举。16深圳大学在1983年创办之初就受到我国高等教育“高地”——北京三所顶尖大学的援建,其中,北京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暨南大学中旅学院(后改为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在深圳华侨城成立;2002年深圳建设大学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入驻,建立研究生院乃至校区。2012-2021年,随着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建立深圳校区17,深圳高等教育生态获得了彻底的改变和增强。至此,深圳汇聚了北京、广州、香港、哈尔滨乃至俄罗斯、美国等国的知名大学,加上高水平建设若干本土高校,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高地”。当然,深圳高等教育发展的涓滴效应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教育政策的支持为前提条件的。根据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经济的发展产生教育发展的需求并决定了教育的发展。18因此,深圳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深圳从一个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也对中国一流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了需求,并提供了条件。此外,深圳高等教育政策体现了深圳市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心和远见。例如,201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圳推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第一份文件,其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建设10所大学,到2025年,高校数量翻倍,达到20所左右,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19正是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教育政策支持,借助涓滴效应,深圳高等教育实现了高水平发展。


如前所述,珠海走的是一条“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所有”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珠海摒弃了自办大学的传统观念,而是通过建立大学园区来筑巢引凤,引进国内知名大学,为珠海知识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品牌建设服务。1998年,暨南大学在珠海新建校区,开启了珠海发展高等教育的先河。随后,北京师范大学、遵义医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等高校纷纷在珠海大学园区建设校区或独立学院,推动了珠海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而澳门大学迁址横琴,也是澳门的高校对珠海高等教育涓滴效应使然。


虽然佛山和东莞高等教育发展没有深圳、珠海那么突出,但涓滴效应也在这两个城市发挥了作用。佛山本土高校只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东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621,而从2000年开始去佛山办学的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轻工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22。这些广东省属大学的进入,促进了佛山高等教育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已在推进建设中,也必将极大提升佛山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佛山一样,这种涓滴效应也在东莞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东莞只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7所本土院校23,其中高职高专占多数。自2003年开始,广东医科大学、广州新华学院在东莞开始办学,未来随着大湾区大学(东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开办,东莞高等教育必将上一个新台阶。


相比之下,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四市的高等教育涓滴效应并不明显。惠州共有惠州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5所本土院校,以高职为主,仅有广州理工学院、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在惠州新建校区。中山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外,中山科技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中山校区还在筹建之中。江门有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其中五邑大学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援建,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肇庆有肇庆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其中肇庆学院2021年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综上分析,这四个城市处于大湾区高等教育“洼地”。


  总的来说,40年来大湾区高等教育涓滴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不均衡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香港、澳门、广州三市高等教育不仅自身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对深圳、珠海、东莞、佛山具有很强的涓滴效应,带动了这些城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水平提升。然而,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四市由于缺乏长远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与规划,其涓滴效应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等教育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可见,不平衡理论及涓滴效应还不足以解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不平衡问题,需要应用平衡理论来指导。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从不平衡到平衡发展的路径


在不平衡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影响以及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作用下,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了不平衡的局面。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因此需要运用平衡发展理论,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和均衡发展。总体而言,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高水平发展、平衡发展和融合发展。高水平发展意指大湾区高等教育水平的高度,平衡发展是指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宽度,融合发展指的是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度。这三个目标相互作用,高水平发展依赖平衡发展,大湾区每个城市都要有高水平大学,就如同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融合发展能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高水平发展和平衡发展;平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高水平发展和融合发展。此处,我们主要探讨大湾区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途径。


  第一,广东省委、省政府应依据平衡发展理论,制定大湾区内广东各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有两条路径:一种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是规划发展的。后者在近几十年来已成为主流,深圳、珠海高等教育的超常规高水平发展就是规划的产物。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区域内各市高等教育平衡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因此,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理念要从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政策和资源向中山、肇庆、江门、惠州高等教育落后城市倾斜,重点支持四市高等教育提升发展,尤其是在每个城市规划建设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一方面借以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发挥高水平大学的本地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平衡发展。


  第二,实现平衡发展需要超常规发展和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契合平衡发展理论的重要分支——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即统筹协调与高等教育发展紧密关联的其他资源如政策、经济、文化等来高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目前,大湾区各市在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一些过去有利的政策被禁止了,如知名大学异地办学已被叫停,独立学院的举办也已成过去时。被深圳、珠海证明过的两条路径已经不存在了,而中山、江门、惠州、肇庆还需寻找其他超常规发展的路子。没有超常规发展,这几个城市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就看不到希望。因此要发挥涓滴效应,在大湾区内部想办法、思对策。当前,政府出台了鼓励香港、澳门的大学到大湾区其他各市办学的政策以及广州到省内其他城市办学的非限定政策,高等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的城市亟须抓住这一机会,至少引进一所知名研究型大学,快速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突破。另外,还可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借鉴,即地方政府增加对本地高职院校的投入,不断引进高科技人才,在学校内部打造具有应用背景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团队。为此,广东省要重视建立大湾区内广东各市高等教育发展协调机制,注重运用平衡发展理论与策略,出台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政策,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整体发展和融合发展。


  第三,要规划建设大湾区开放课程平台,利用数字化媒介促进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源头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课程教育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关键环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的实施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为大湾区实现开放课程平台积累了宝贵经验。大湾区各市一方面要共建高水平实体大学,但大学的筹建与发展是漫长的,因此另一方面也要建设没有围墙的开放大学,同时开发开放课程。比如,可以借鉴持续了近20年的武汉七校联盟的经验,7所学校的学生凭录取通知书即可任选其中一所高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构建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把大湾区内应用型与研究型大学的优秀专业与课程均放在平台上,供大湾区高校所有在校生及社会青年选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应用技术注重基础、基础研究走向应用。开放课程具有新颖、自由、受众多、储存时间长等优势24,有利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能够使更多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18/content_5366593.htm#1.

[2]卢晓中,陈先哲.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理论审思与实践策略[J]. 大学教育科学,2021,(4):12-19.

[3]李家新,谢爱磊,范冬清. 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困境与展望[J]. 复旦教育论坛,2020,18(1):84-90.

[4]阿尔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曹征海,潘照东,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3.

[5]孙霞.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009:42.

[6]张学义,秦瑞霞.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J]. 山东社会科学,1999,(6):23-25.

[7]彭薇,冯邦彦. 经济学关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综述[J]. 华东经济管理,2013,27(3):155-160.

[8]冯邦彦,李胜会. 结构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经纬,2006,(5):54-56.

[9]袁政. 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5):666-672.

[10]杨承训. 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N]. 人民日报,2019-09-05(8).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 专上教育[EB/OL]. https://www.edb.gov.hk/sc/edu-system/postsecondary/index.html.

[12]李均,吴秋怡. 深圳特区高等教育史略——40年的嬗变与求索[J]. 高教探索,2021,(7):109-115.

[13]QS世界大学排名2022[EB/OL]. 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2.

[14] 李盛兵. 广东省大学城管理体制的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2009,(9):44-45.

[15]陈星. 基于国际经验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路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4-59.

[16]陈先哲. 城市竞争阶段升级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转型:深圳案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9):25-31.

[17]林杰,刘业青. 高等教育外部治理格局的突破与创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机遇[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2):59-72.

[18]潘懋元.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7.

[19]深圳印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N]. 中国教育报,2016-10-26(1).

[20]陈昌贵. 从珠海大学到大学珠海——从研究的视角看珠海高等教育的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7,28(6):38-43.

[21]广东省教育厅. 学校基本信息(高等教育)[EB/OL]. https://gddata.gd.gov.cn/opdata/detail?id=3070220000022%2F000010.

[22]邹婷婷. 佛山如何在高校建设大潮中破局?[N]. 佛山日报,2021-11-11(A14).

[23]东莞市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N]. 东莞日报,2017-03-20(A11).

[24]柏晶,谢幼如,李伟,等. “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2 年 12 月号,第8期。

(作者李盛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龙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